图片来源: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
国庆去哪玩?上海天文馆首发落地《英雄归来之哪吒》VR大空间体验,吸引国庆专程来上海旅游的游客们,打卡这场跨越时空的哪吒式沉浸冒险;上海自然博物馆里人潮涌动,“龙吟九州・夜耀中华——国庆中国龙奇妙夜”作为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热展的“龙吟九州——中国恐龙大展” 的特别活动,连续七天打造融合科学、艺术、文化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“国潮+”科普IP…… 就在刚刚结束的“全国科普月”上,20多条特色科普旅游线路亮相,串联起城市里的“科学宝藏”,让市民游客在行走中触摸科技温度、感受科学魅力。在上海,300多家科普教育基地编织出一张百科全书式的科普地图,从科学家到技术专家,从上海科创建设参与者到科技科普传播者共同创新,在科普文旅、科创文创、科普超级IP中,寻找让科学也能被“一见钟情”的吸引力密码。
“小而美”的科普场馆中财所
今天的你,如果做了一个“航天梦”,搭乘地铁1号线就能直通上海航天科技展示馆,馆内的卫星轨道模拟、长征系列火箭模型、神舟飞船1:1模型等六大展区,将带你走出梦境近距离观察火箭模型细节,聆听航天工程师讲解航天器研发故事,仿佛置身浩瀚宇宙;明天你又想去探求生命的奥秘,坐上地铁到宜川路下,就可以直达“生命奥秘”之旅的起点,在上海生命奥秘博物馆内,3D 模型直观破译人体器官结构,模拟DNA提取小实验,将是解锁生命科学的亲测密钥;如果又想试水工业设计领域,不妨先走进国内首家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博物馆——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,在“造悟梦想家”DIY体验教室里尝尝鲜……
在上海,有一张看不见的科普“大地图”。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的2025-2026年度上海市科普基地名单,上海共314家科普基地。其中,示范性科普场馆59家,基础性科普基地218家,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37家。从自然科学到天文地理,从人工智能到量子信息,从工程技术到环境科学,从农业到航天、从无人机到核能开发…… 据介绍,这些科普教育基地覆盖了众多科学领域,犹如一部沉浸式“百科全书”,为市民打开了全方位探秘科学的方便之门。
就在上个月,由上海市科协和市科委共同打造的全国科普月上海系列活动中,20多条“小而美” 科普旅游线路人气火爆。上海市科协普及部副部长龙琳告诉记者,一条条精心设计的地铁“科普游”线路,紧扣“科普 + 文旅”融合思路,覆盖不同兴趣方向,让一大波“养在深闺”的上海科普教育基地,成为市民的乐游地。这不仅让上海的科普资源“活”了起来,更为市民游客休闲学习提供新选择,让假日里的科学探索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全新生活方式。
渴望破墙联动
如今的上海,科普文旅氛围呈现出多元活跃态势。大量元宇宙、VR技术在科普领域的应用,科普场馆与数字化平台对“新表达方式”的积极尝试,无论国资还是民办,越来越多的主体和个人用各种方式主动投入其中。在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看来,这是公众对科普需求正从“屏幕端”向“实物端”回归。“平时我们接触太多屏幕技术,现在大家想回归实物,看到真实的世界、真实的标本,这也是博物馆热、科技馆预约难的重要原因。”
不过,相较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现象级爆品频出,科普场馆文创的超级现象尚未出现。如何让高科技转化为有文化温度、能满足观众情绪价值的文创,成为科普场馆探索公众深度吸引力的一大难题。倪闽景建议科普场馆需跳出传统思维,寻找多元化的表达载体。例如,上海科技馆已率先展开尝试,将科普电影与绘本作为重要突破方向。“除了有形文创,科普电影是重要方向,今年开始上海科技馆将拍巨幕电影。”同时,各个科普场馆间需打破“各自为战”,开发串联式产品。上海拥有众多品质高的专业科普场馆却鲜为人知,特别是外省市游客只知道科技馆、自然博物馆,“小而美”的专业科普场馆去得很少,这很可惜。不妨建立一个上海科普场馆“联动机制”与“信息共享平台”,通过开放平台,让全国各地的家长和孩子们了解上海科普“大地图”。
同时,各个学科的科普场馆可以按照产业导向分类,或者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侧重等,融合发展“串联”开发科普深度游,摆脱单一场馆式地“纯打卡”,让科普博物馆与孩子们的兴趣化学习、市民生活休闲场景真正结合起来。例如,辰山植物园、自然博物馆、极地中心可以串起来,组织一次深度周末研学中财所,让孩子形成对某个科学领域的整体认知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